![](http://wangxianyua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0/08/p2416699572.jpg)
去看电影《七月与安生》,在那之前,片方的发布会找了几个嘉宾辩论,主题是:你愿意当七月还是安生?遇到闺蜜抢男友,撕还是让?
这几个嘉宾里也有我,我选了七月,被抢男友的那个。很多女孩和闺蜜的感情不可能像我说的这样冷淡而克制,她们恨不能日夜厮混,一张床睡觉,一个浴缸泡澡,一管口红共用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惟有男友,不能共享。
《七月与安生》应该是八零后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,安生和七月十三岁就认识了,关系好到可以摸对方的胸部看发育了没有。七月高中时交往了一个男朋友,带给安生看。不羁诱人的安生让家明恍惚了,三角结构开始崩塌。
一起看电影的九零后小朋友说,周冬雨演得真是精灵古怪,这么一个很可能招黑的角色居然挺可爱,比起安生,她更理解不了七月的逻辑。是呵,为什么明知安生抢了自己男友,却不在第一时间撕烂她的脸,而是依旧与她做知心姐妹?为什么明知男友对闺蜜有了蠢动之心,却不给他一个大嘴巴子,潇洒地走开,还同意与他结婚?
20多岁的时候我也会这么想,最喜欢电影里原配、渣男、小三撞个正着的一幕,抽完贱人的耳光或者泼他们一脸红酒,扭头就走,连还手的时间都不给他们。到下一个路口立刻撞上真命天子,男女主角的故事这才开启。
可是,现实是,你还没抬手就被渣男推开了,哭着跑出去,几年内也没有再遇到过可心的人,下一个男友,或许老实巴交,但你一点也不爱他。
这么想想,《七月与安生》的改编和原著有很大差异,而这差异恰恰是因为电影是成年人的视角,小说则是少女读物。电影的监制是陈可辛,从《如果爱》、《甜蜜蜜》时,悲观主义的陈可辛就不停地打碎银幕上的爱情童话。
《如果爱》,只有金城武是在爱情里的,周迅的野心和真爱永远是事业。这是个男女关系对调的故事,金城武更像是苦苦守候的秦香莲、王宝钏,只有他的心还停留在初恋那一刻,而周迅早已郎心如铁。
《甜蜜蜜》,张曼玉和黎明不是不相爱,但他们从没失去过理智,在面包与爱情面前,两人的选择都是前者,因此他们的错过才特别可惜,但如果他们真是不顾一切,世上不过多了一对为柴米油盐天天吵架的平庸怨侣,哪还有什么荡气回肠?
年纪大了之后,慢慢能理解七月为什么不放手,既不和男友分手,也不和安生决裂,装聋作哑地把平静的日子能延长一天是一天,直到再也装不下去。
她为什么不分手?
从现实角度看,与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分手的沉没成本都太高了。安生是13岁认识的,男朋友是高中认识的,这种十几年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再也没法遇到了,因为成年人有防备心,不能再完全不计较地去爱一个人。
从情感角度看,同时失去男朋友和闺蜜比得知他俩勾搭还要撕心裂肺,一个交际圈狭窄的宅女,可以交流的只有这么两个人,维持表面安稳的三角关系,总比那两个人交汇,自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小点要好过些。
阅历丰富的编剧是明白只有极少极少的女性可以悍然离开,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,说过无数蠢话,自打无数耳光,才能分得掉。最后分掉也不是因为豁然开朗,而是之前累积的痛苦比分手的痛苦还庞大,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会用一个小一点的痛苦来替代大的痛苦。
我很喜欢刘若英演的《征婚启事》里的一句台词,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又不能说出口,总是遮遮掩掩地去请教她的教授,教授说:选择你所能承受的。
这句话真是适用任何情境,如果分手和装死前者更痛苦,那就暂时装死吧;如果渣男和好人偏偏喜欢前者,就先喜欢着吧。
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review/8076701/